仙门城社区农家书屋拥有图书约3万册,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“加油站”。 张伟炜 摄
8月19日,为期5天的2025年南国书香节落下帷幕。在汕头分会场,线场活动以“阅读生态”“图书公益”“文旅融合”系列阅读策划在六区一县分散举行,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在鮀城的每一个角落。数据显示,今年南国书香节期间,汕头全市销售额达38.9万元,入场人数为5.7万人次。
从迴澜书院的作家分享会到汕头购书中心的潮汕文化课堂,南国书香节汕头分会场依托公共文化空间举办多场作家分享见面会,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邂逅文化名人,更以多元形式点燃了全民阅读的热情。“以书为径 走读汕头”书香文旅线路,串联起六区一县的各色书斋书院、图书馆和各具特色的“粤书吧”,打造更多亲子共读的空间。
南国书香节期间,文化名人齐聚汕头。汕头分会场以“一日一主题”形式推出“名家五日谈”活动,邀请知名作家走进实体书店及文化场馆。通过读者交流会、新书分享、图书签售等形式,营造“悦享书香”的文化氛围。
开幕式上,郭小东、黄羡章、陈益群等潮籍作家围绕“知史、增趣、传文”主题展开精彩分享。郭小东携新书《英歌36》亮相,他以英歌舞为引,探讨了英雄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;黄羡章通过《潮汕抗战史集》向读者展示了那段悲壮的烽火岁月,潮汕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;陈益群则带来了新作《海味食话》,展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英歌的激昂韵律、美食的馥郁芬芳、历史的悠悠底蕴……在书香氤氲的阅读分享会上,各界文化名人凭借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,为读者听众细致描绘出一个极具辨识度与吸引力的“潮宇宙”。名家开展分享活动,其重要意义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,激励更多青少年爱上读书、学会读书。
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、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带来一场“潮汕方言及其文化是一本大书”分享会。他通过对潮语接地气的解读和生动的案例,带领观众解锁潮汕文化的深层魅力,引发积极互动和提问。
在林伦伦看来,让更多人爱上阅读要注意好方式方法。他表示,要充分认识通过读书获得知识的必要性,多进行纸质阅读和电脑阅读,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爱好。同时,应尽量理智地限制手机视频碎片化阅读时间,尤其不能使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。
林伦伦指出,每个人都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年龄、学历层次等工作需要或者生活需求,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阅读。“最重要的是,要学会系统地读书,喜欢哪个方面就找哪个方面的好书读,逐本读,不能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’。”
书香节期间,《2024年汕头市民阅读报告》(下称《报告》)和“2024年最受汕头市民喜爱的十大图书”等数据发布,为市民提供了阅读风向标。
据《报告》,汕头市阅读规模扩大,全民参与度与活跃度提升。数据显示,汕头市8个公共图书馆目前共有113.3万名持证读者,其中约36.5万份新增读者证,同比增长48.73%;到馆总人次达到350.6万人次。在借阅方面,汕头公共图书馆全年借阅图书约37.77万人次、205万册次,借阅册次同比增长36.18%,人均借阅5.43册。
从阅读群体年龄特征分析,亲子共读成为亮点。借阅图书的主力人群为80后(36—45岁),其次是10后(6—15岁),反映出家庭阅读、亲子阅读氛围浓厚。
记者在汕头市新华书店购书中心看到,暑假光临书店的大多数是青少年儿童,他们或独自捧着书投入地阅读,或与好友轻声讨论着书里的内容。在汕头市图书馆,绘本故事会、“童玩同育”系列研学活动等也在暑假期间定期举办,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。
澄海分会场系列活动同样精彩。在上华镇菊池村,书香文化市集与菊池“古玩”市集相映成趣,市民游客或给孩子精心挑选书籍,或亲身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;“秦牧故里·诗意侨乡”新大众文艺系列活动也生动展现出澄海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从《报告》也可看出,汕头市民的阅读内容呈现多元化,且文化需求分层明显。其中,文学类图书持续领跑借阅榜,余华、刘慈欣等作家作品最受欢迎。少儿阅读呈现强劲增长,漫画和系列丛书借阅量突出。同时,学术资源、在线视频等新型阅读形式也获得广泛关注,显示出市民文化需求正朝着多元化、个性化方向发展。
如今,数智化阅读方式的兴起,大幅提升了人们的阅读便利性。读者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、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读器等设备,轻松获取和阅读各种电子书籍、文章和资讯。《报告》数据显示,数字阅读快速发展,智能手机是最常用的数字资源阅读设备,占比达到58%;超过68%读者每周使用数字资源超5次,电子书籍在数字资源中占比高达69%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